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团队
体育人文社会学团队于2010年,以体育社会文化、体育产业、体育与文化传播为研究特色,以科研项目为聚集平台,形成由各方面专家、教授、青年学者、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中心成员完成并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并发表一批在学术领域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
1.科学研究
团队成立以来,研究方向始终以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结合地区“地域性”特点,逐步确定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凝练出“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与全民健身”三个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多体育产业、体质与健康、体育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体育健身化发展等内容。通过深入开展体育文化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团队研究人员共主持科研课题4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发表核心论文31篇,出版专著19部,获科研奖励19项。
2.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团队有学术带头人3人,学术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博士6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近年来,学科队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正不断得到提升。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的业务联系,先后选派田宝山、宁青等多名骨干赴上海体育学院、高校进修访问学习,同时派出郭海峰、武笑玲、康文峰等学术骨干赴韩国、德国、美国参加学术交流和业务学习。
3.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团队长期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讲学指导,与内地众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科合作关系,在国内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现已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3人,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3人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19人次,外聘知名学校教授与客座教授达到4人。
4.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团队发展情况
2010年至2018年建设期内,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团队重点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展战略,深入开展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产出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的创新型成果,打造区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学术声誉。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出一批凸显区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不断完善中心建设条件,加大中心科研项目的经费资助,并争取多方支持,优先保证中心建设与发展需要。
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博士、教授,并聘请知名教授担任顾问,改善学术团队的学缘结构,完善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咨询服务:进一步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项目,不断加大科研成果向社会效益转化力度,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不断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运动训练科研团队
运动训练科研团队成立于2012年,实验室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拥有价值2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有在编人员24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8人。
运动训练科研团队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规律,为球类、田径、体操等诸多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与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对于促进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国际体育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运动训练科研团队包括:田径运动训练科研团队;羽、网运动训练科研团队;排球运动训练科研团队;武术运动训练科研团队;篮球运动训练科研团队;乒乓球运动训练科研团队,健美操运动训练科研团队。
运动训练科研团队采用运动生理和生物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病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中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重点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科学监控问题,实现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训练水平、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等的系统监测和综合评价,实现运动性疑难问题的快速诊断和进行相应的研究,实现运动员的选才和健康,实现对运动项目比赛和训练现场的测试与评价等多种功能。
团队利用我院实验与测试中心的先进实验研究条件及学院其他优良的相关教学、科研设备,进行了大量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运动训练科研团队获得奖励52项,获批科研项目25项,出版著作9部,发明专利15项。